上市公司能否快速實現大規模再融資是檢驗資本市場深度的重要標準。能否保證再融資的公平、透明,是我國股市實現規範化和國際化的重要前提條件。
首先,再融資浪潮的出現是股市和經濟回暖的必然結果。過去一年間,上證指數最高反彈幅度超過100%,估值水準恢復會激勵上市公司實施再融資計畫。同時,經濟復蘇也會推動上市公司再融資需求上升。比如,上半年各大銀行放出天量貸款,存在再融資補充資本金的需求。這樣的再融資不僅不是惡意“圈錢”,反而能增加現有股東的價值。
其次,再融資所占比重仍屬合理。2008—2009年間,再融資占上市公司融資的比例介於40%—60%,IPO暫停時期更是高達100%。2009年8月,再融資占比為69.3%,仍處於合理區間。事實上,境外成熟市場的再融資比例更高。2009年前8個月,香港市場再融資占比就高達97.9%。
再次,部分上市公司再融資存在盲目性。確實有部分上市公司虛列投資項目,蓄意擴大再融資規模,最終致使募集資金投向變更頻繁,有些企業甚至將資金參與新股配售。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包括:重股票股利、輕現金股利的情況導致股權融資的實際成本較低;國有股東佔據控股地位,公眾投資者無法真正參與決策;核准制扭曲了市場行為等。